■撰文:林宏文、徐仁全
為什麼沒有人研究飛利浦?這個「老骨頭」中永遠保有年輕因子的百年企業;這個在四十年間引領台灣成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;這個幫台灣培養無數科技菁英的搖籃推手;這個創意保鮮長達兩甲子的靈活頭腦;這個將公益活動轉化為品牌行銷的藝術化身段。
熟讀飛利浦學,點亮國際聚光燈,讓台灣企業躍上世界舞台。
如果把時間撥回三年前,飛利浦阿姆斯特丹總部應該被一片低氣壓悶得透不過氣來,二○○二這年,飛利浦出現歷史上最大幅度的虧損,稅後純損達三十二億歐元,在美國及亞洲跨國企業來勢洶洶的情況下,不少分析師以為,這個逐漸衰老的百年企業要想恢復元氣,起碼要花個三、五年;想不到,才兩年光景,這個百歲的老年企業,就上演困難度超高的鷂子翻身戲碼。去年,飛利浦出現二十八億歐元的稅後淨利,今年第二季財報出籠,再次交出九‧八億歐元稅後純益的漂亮成績單,快速恢復元氣,證明了大象不僅會跳舞,甚至還保有一飛沖天的活力。
在今年九月初的德國柏林消費性電子大展(IFA)上,飛利浦展現老店回春的活力,大手筆包下一整個展館,一改以往以電子產品為主的「硬體」展示形態,轉為強攻「環室體驗(Ambient experience)、輕鬆體驗」的感性題材,在燈光襯托下,科技營造出能調整人類情緒轉換的空間,枕頭、背包、電視都變成有情緒的個體。在場的人都感受得到:飛利浦真的開始轉變了!
市面上林林總總談論跨國公司成功祕訣的企管叢書中,找不到任何描繪這個低調荷蘭巨人長青祕訣的書籍;企管名師的講堂上,幾乎也聽不到任何對飛利浦不斷轉型的詠歎讚美,但這個今天已經一百一十四歲的老牌跨國企業,一步步打下厚實的基礎,更難能可貴的,在於因應時代不斷的「變形」調整策略,逐漸穩坐歐洲電子公司龍頭寶座,大步邁向下一個目標。
在諸多國際企業中,飛利浦是與台灣結緣最早、淵源最深的外商。台灣半導體上中下游供應鏈的環節,都有飛利浦的影子,不少台灣現今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領導人,也都受過飛利浦栽培。一轉眼,離飛利浦第一次踏上台灣土地將屆四十年,原本台灣這個百廢待舉的小島,如今也逐漸壯大,正亟需建立品牌、跨出國界。
如果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微笑曲線成為台灣國際化的重要指標,飛利浦算是將微笑曲線畫得最漂亮的跨國企業。這條由百年歷史畫出來的笑臉,由左端的研發及創意為起點,順著廣布海外製造據點及全球人才培養向外擴張,整個弧線向右延伸,最後讓右端的品牌發揚光大。讓飛利浦也演化成為可隨外在環境變化的彈性組織,屹立百年。
飛利浦這個百年招牌,在研發能力、國際布局能力、人才力、品牌力與調整適應能力這五種力量交互作用下,愈擦愈亮。這五個面向,或也是台灣企業在踏出國門,永續經營的必修課程。
研發是飛利浦王朝的起點。「飛利浦總公司就好像一個擁有許多技術的百貨公司一樣,可以挑選每個國家適合做的產品,讓營運內容可以不斷創新精進,這是飛利浦能夠屹立百年的關鍵原因。」曾在飛利浦高雄建元電子工作二十五年、退休後創辦飛信半導體的黃貴洲說。當年他在飛利浦工作,每當覺得現有產品已不合潮流時,只要飛一趟荷蘭,到研發部門逛一圈,就馬上可找到一堆的新技術、新產品可做。
■研發力 飛利浦王朝起點,一年研發經費新台幣一千億元 九十一,是飛利浦研發中心的歲數;一千億(台積電年度研發費用的八倍),是飛利浦研發中心一年預算,從數字看,就能了解研發在飛利浦的地位。
研發創意的斷層,似乎不曾在飛利浦發生。任職二十五年,留著一臉白鬍子的飛利浦研究部門執行長哈維格(Rick Harwig)說,飛利浦研發都是有延續性的,從最早的碳絲燈泡出發,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發出的X光燈管(X tube),再延續到後來的收音機、電視機及醫療器材等,都是循序漸進,有脈絡可循,也因為飛利浦著重基礎科學的研發,讓創新技術能夠源源不絕地冒出來。
這些技術也逐漸衍生出飛利浦龐大的事業體,當初的小燈泡,成為如今全球第一的照明事業;最早發明的電動刮鬍刀,已是目前飛利浦屹立不搖的招牌;X光射管發展出僅次於奇異 (GE)的電腦斷層掃描等醫療事業;真空管演變為收音機及電視機;電晶體及積體電路,則演變為日後飛利浦在全球半導體業舉足輕重的影響力,更創造了日後台積電的誕生。
哈維格說,一九六三年飛利浦開發出全球第一的錄音帶,到現在的光儲存,如CD-R 、DVD,甚至明年要推出的Blue-ray等,在在都可驗證飛利浦研發科技的延續性。而部分技術常是業界先驅,開發出來後,取得重要智財權(IP),不僅保障自家技術與掌握商機,更可透過授權方式取得大筆權利金,例如光儲存技術,光是這項技術,去年就幫飛利浦賺進約新台幣二百億元,占全年營收的一.五%。
一百多年前,當飛利浦靠著電燈泡站穩腳跟,就深刻了解,像荷蘭這樣小國家,要發展惟一的方式就是走出去,一八九一年Gerard & Anton Philips兩兄弟創辦了飛利浦,一年後弟弟就帶著箱子跑到歐洲其他國家,結果走了一圈就拿了一大堆訂單回來,奠定飛利浦放眼國際市場的基調。
■全球力 不受地域限制,跨出荷蘭國境培養「胖兒子」 「荷蘭人有著猶太人的經商頭腦,加上具有德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,硬是比其他歐洲人會做生意。」台灣飛利浦公司總裁莊鈞源點出了這個荷蘭公司成功的關鍵。
真正讓飛利浦踏出歐洲應該是一九三○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之際,原本在荷蘭境內製造為主的模式,轉變為在地國家製造中心,由當地國家生產所需要的產品,直接供應市場。到一九七五年,飛利浦在全球各地遍布了五百餘個生產基地。
八○年代的國家製造中心調整為國際製造中心,讓製造更為集中,並在世界各地開始尋找合作夥伴,以因應日本電子業者強力的挑戰。
這個國際布局的策略,不僅讓飛利浦自身逐漸壯大,更養大了不少「胖兒子」,台積電及韓國的LG Philips便是這大戰略下結出的漂亮果實。尤其是台積電,以市值來看,才二十多年的光景,這個原本的小型晶圓廠已經壯大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,市值膨脹至新台幣一‧三兆元,一舉超過目前市值只有新台幣一‧一兆元的飛利浦。
而二○○○年才成立的面板廠LG Philips,市值也快速上升至新台幣四千億元,站穩全球第二大面板廠的位置,若依飛利浦在這兩家公司分別仍有一七%及五○%的持股比重算來,光這兩家「胖兒子」的潛在獲利就將近新台幣四千億元,超過飛利浦集團六年的淨利總和。
■人才力 胸襟廣闊,不吝於栽培、重用世界各地人才 集團打仗需要將才,吸收邊陲國家人才、培養當地菁英,眼光放得很遠,是飛利浦環球人力布局最重要的戰略。四十年前,飛利浦剛踏上台灣土地,就開始拉拔本地優秀人才,當時就有所謂「北TI(德州儀器)、南Philips(飛利浦)」的說法,美商德儀在北縣中和、荷商飛利浦在高雄的封測廠,兩強雄踞南北,成為台灣封測界重要搖籃,目前台灣許多人才幾乎都是出自這兩大外商體系。
曾參與台積電建廠過程的哈維格就表示,他當初曾在台灣待了好幾個月,看到台灣有一批非常聰明又認真的工程師後,就覺得台積電會成功。 如今,台灣的飛利浦幫已經開枝散葉,在超過三十餘家公司擔任副總級以上的職位,一些飛利浦離職員工還成立「飛友會」,在台北、新竹及高雄三地都有分會。台灣半導體封裝加測試產值在二十年間,從一片荒蕪,成長至去年的兩千五百億元,這些飛利浦培養出來的菁英,功績卓著。
當年在台灣培養的人才,也在飛利浦踏上中國時終於派上用場,飛利浦一手拉拔長大的台灣菁英張玥,在幾年前接下中國區負責人的棒子,對於經營中國這塊市場,他直說:「我的最大優勢就是台灣人,懂得如何用中國人的辦法做生意!」 在大部分的品牌經營例子中,策略與創意之間總是會出現深遠隔閡,策略與行銷人員慣用的是分析性、邏輯性的左腦式思考;設計及創意人員,則擅長感性的、個性化的右腦思考。從這個角度分析,飛利浦品牌百年不墜,靠的就是左右腦的完美整合,手段則是組織及管理。
■組織力 整合創意與策略,兼顧發揮創意與有效管理 首先是組織的調整,在一般企業中,創意設計部門往往是整個企業架構中的一個小部門,或是研發部門的附屬品,創意必須待轉換為成熟的技術成果後,才納入產品開發階段。但飛利浦深知創意人員與官僚體系可能格格不入,因此,八十年前就將設計部門獨立出來,另成立一家專職設計的公司,所有產品都「外包」給這家設計公司負責。
這家公司在「不能賺錢」的前提下,向總公司收取適當的設計費用,如此一來既能保持集團目標一致,又可讓設計部門藉由財務、人事、工作的獨立自主,保持右腦清醒,充分發揮創意空間。
最特別的是,這家設計公司與總公司沒有臣屬關係,平起平坐,有時甚至主導產品走向,十分強勢。 另外是國界的跨越。飛利浦的設計中心分布全球,由各地依擅長的領域負責不同的設計工作。台灣是飛利浦顯示器最大的基地,幾乎所有顯示技術的產品設計都由台灣負責,但每一樣設計都一定會有其他地區的創意人員參與,成員背景不僅限於設計師,更得納入心理學家、人因工程專家、社會學家、哲學家及人類學家等共同通力合作。
而為了讓不同文化及生活背景的設計人員有共同創意方向,飛利浦設計中心發展出了多種創意管理的工具,讓創意人員腦袋在天馬行空之餘,仍能緊守飛利浦集團的目標及規範,「做出一眼就能看出飛利浦特色的產品。對創意有效的管理,才是飛利浦品牌保持百年不墜的重要原因。」飛利浦台灣設計中心總監陳禧冠這樣說。 在照亮世界六五%的機場、點亮全球三成五的汽車頭燈後,家電巨人飛利浦也陷入難以轉身的困境。
■革新力 因應環境調整步伐,不斷尋求永續經營的方法 一九九六年,在出現五億九千萬元荷蘭盾(約新台幣八十億元)虧損之後,飛利浦積極展開瘦身動作,將五百餘家工廠減到一百多個,全球員工數也從三十萬人減為十六萬人。二○○一年遇上九一一事件,虧損程度擴大至新台幣五百二十億元。
隔年,飛利浦再進行精簡,將事業單位再整併,成為現在的五個主要事業單位。這五個單位將在「sense and simplicity」(實用、簡單)的新策略下,進一步縮減至三個主要事業單位。躍起的中國無疑是飛利浦變身的新希望。根據飛利浦內部的調查計畫,中國市場在二○○七年的總營收將達一百二十億歐元,占集團全球總營收的三分之一。
為了達成這個目標,並弭平先前與中國因DVD權利金引發的爭議,飛利浦集團執行長柯慈雷終於放軟身段,在二○○三年九月至二○○四年九月的一年間,先後四度訪問中國,其中有兩次更是率領全體董事會成員出訪,他還特別在○四年遠赴海南島參加博鰲論壇,大談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」。了解飛利浦的人都知道,這家「百年老店」又將循著四十年前耕耘台灣的模式,前往中國開疆闢土。 飛利浦為永續經營不斷尋找下一個發展基地、不斷開創新的經營形態,百年老店面對時代變局,不僅沒有老態,反而身段柔軟,「年輕企業」望塵莫及。(更多精采內容,請見《今周刊》457期,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)
■今周刊457期封面故事相關報導
◎《今周刊》越洋直擊成功企業永續 經營祕笈/百年飛利浦的五堂課
◎第2堂課 人文設計學/創意金頭腦 每年產值一兆元
◎第3堂課 人才培育術/飛利浦幫 笑傲台灣封測界
◎第4堂課 轉型成功法/培植健壯「兒子」延續百年基業
◎第5堂課 公益加持學/營建生態村 「點亮」災民人生
讀後心得: 現代的人生活水準普遍提升,不少為了使人們生活更加便利的家電用品,更是陸續生產製造不斷地研發推出,新一代的生活家電用品更是富有創意,在創造人們生活方便之餘也兼顧到了實用與美觀。 早先台灣以生產製造業為主要經濟時,有不少以生產家電為主的企業品牌成立,如歌林、東元、聲寶、大同等等,都是家喻戶曉的家電品牌,甚至大同大同國貨好...... 這人人都可朗朗上口的廣告歌曲,更是標榜提倡國人要愛用國貨的精神。 時至現今,這些以生產家電著稱的品牌,在科技進步生產技術不斷的改革催促下,有不少企業或進行轉型,亦或者投入更多的心血進行研發製造,無非不是想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,使企業能穩健永續經營。 反觀荷商飛利浦即是一個最顯著的實例,百年老店或許在人們心中有這根深蒂固的既定印象,對於品牌形象固然無庸置疑,但也容易陷於企業組織老態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之虞,而如何使生產製造出的產品適合潮流趨勢,使企業年輕化正是這些百年老店不斷致力朝向的目標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