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字的表象只是一道門,必須穿透它,才能抵達要去的地方。所謂的「數字」,往往和常識比較有關,而且通常不會超過高中程度以上的數學。重要的是,應用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,解開數字背後的意義,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觀賞棒球比賽時,我們總會看到許多統計數字,並據以評斷球員的表現優劣。這些數字不用觀眾計算,就會自動出現在電視螢幕上,比方說,王建民的投手自責分率、鈴木一朗的打擊率。
如果是球迷或專家,就會知道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意義,也會知道球員的表現要用多個數字去綜合評估,不能單看一個數字。 商場上也是如此,數字無所不在,而且多半都是用簡單的比率呈現。你或許知道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,甚至自己也會算,但就算你不知道、不會算也沒關係,因為總會有精密工具或專業人士,幫你做算術的工作。
身為職場上專業經理人的你,你的工作是什麼?就是應用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,解開數字背後的意義,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養成好的數字習慣 《管理是什麼》一書指出,哈佛商學院學生在入學第一年,都要閱讀一篇名為〈如何不迷失在數字中〉(How to Avoid Getting Lost in the Numbers)的文章。文長只有5頁,對象是在進行個案分析時,對自己處理數字的能力不太有把握的學生。
文中指出,處理數字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,而是一種取徑或方法(approach),最重要的是如何拆解(attack)數字,讀出數字的意義。有些分析師將這樣的過程描述為「嚴刑拷打資料,直到它們招認為止」。
數字的表象只是一道門,必須穿透它,才能抵達要去的地方。據說,很多哈佛MBA學生在讀過文章後,都會很驚訝地發現,原來所謂的「數字」,往往和常識比較有關,而且通常不會超過高中程度以上的數學。重要的是要能看出數字的意義,而非玩弄分割數字的遊戲。
該文提出了一些基本觀念和實用技巧,以協助讀者建立起良好的數字習慣。
在拿起計算機之前,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計算數字,又會如何詮釋計算出來的結果。如果確認計算是有必要的,或許可先憑直覺或經驗去猜測答案。得出答案後,接著再追問:計算結果有何意義或隱藏意涵?得出的數字是好是壞?若計算結果違反猜測和直覺,令人訝異,很可能就是值得進一步思索的訊息。
進行計算工作時,一定要放慢速度,盡可能在紙上記下所有重要的「運算步驟」,以及每個數字的「單位」。此外,最好還能為每一個步驟都設定標題,提醒自己是在「計算什麼」。
例如,若是只在紙上寫下15÷3=5,往後再看這道算式時,可能就會看不懂。反之,若是註明單位,改寫成「每天15個零件/3名工人=1個工人1天生產5個零件」,則日後再讀取時,可立即得知計算目的。若是運算過程不只一道,最好能有耐心地寫明計算過程,並加上註解: 計算每周產能 (1個工人1天生5個零件)×(3個工人)=每天15個零件 (1天15個零件)×(每周6個工作天)=每周90個零件 計算目前的產能利用率 目前實際產出=每周60個零件 產能=每星期90個零件 產能利用率=60÷90=0.67=產能的67%;或是 未被利用產能=每周30個零件 得出產能利用率是67%之後,接著還要針對計算結果,寫下對於數字的歸納或詮釋,以進一步追問數字的意義。 例如,「在不觸及產能最大極限的情況下,實際產出還有一些成長空間」「在不擴充產能的情況下,目前產出還可增加50%」「如果實際產出還有成長空間,那是多大的成長空間?」或是「如果要將既有產出擴增50%,會造成額外的成本支出嗎?」 簡單的計算,還要寫下每一個步驟,看來似乎有點蠢。然而,這種層層推演的陳述與計算方式,確實能讓數字的計算,產生出意義。有些動作或習慣,雖然基本,卻很重要。
了解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如前所述,在計算前,一定要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計算。至於讓你知道應該做什麼計算的,並非算數能力的優劣,而是在面對數字或商業情境時,你所能展現的理解力、判斷力和管理能力。
以公司的過去和同業的表現為師 在詮釋計算結果時,有相當部分是取決於商業知識和經驗的不斷累積,如此才能在看到某個數字或比率時,判斷數字對公司是好是壞,或無關緊要。優秀的經理人會針對某些數字,尤其是有標準化運算方式的數字,建立起一個合理的數值範圍或期待,以引發有意義的行為。一旦數字出乎意料或超出合理數值,就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。
例1:賈伯斯為什麼沮喪? 雖然蘋果(Apple)在個人電腦市場的占有率很小,但是在中小學及大學的銷售量,蘋果長久以來都是領導者。1999年,蘋果執行長史帝夫‧賈伯斯(Steve Jobs)拿到了一個數字:蘋果的個人電腦在中小學的市場占有率為12.5%。對此,賈伯斯感到很沮喪。
表面的數字:蘋果電腦1999年在中小學及大學的市占率為12.5%。
數字背後的意義:蘋果電腦1998年在中小學及大學的市占率為14.6%,一年間下滑了近2個百分比;反觀競爭對手戴爾電腦(Dell),其在1999年的市占率為15.1%,超越了蘋果,成為領先者。
如果你是賈伯斯,在看到今年的市占率時,你先是要知道蘋果去年的市占率,還要知道主要競爭對手戴爾的市占率,交相對照之後,你看到的是將會一個必須設法扭轉的趨勢。
由此也可得知,有些數字,若是單獨分開來看,是沒有意義的,但若是與其他背景資料一起對照,或是與另一個(組)數字進行比較,就可以讀出意義、找出問題。
例2:全世界最快的協和噴射客機為何無限期停飛? 2000年7月25日,法國航空(Air France)的協和號客機(Concorde)在起飛不久,由於一個輪子爆胎,並且撞擊到飛機油箱而發生爆炸,造成113人死亡。這是協和號這款超音速噴射飛機,31年來首次發生死亡事故,但事發幾天後,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(Airbus)便宣布協和號客機無限期停飛(協和號客機曾於2001年11月7日復航,但因載客量不佳,於2003年10月之後退休)。
表面的數字:死亡空難前,協和號只發生過3起輪胎脫落意外,其間毫無關連,也從未造成墜機事件。
數字背後的意義:若將協和號的「事故發生次數」和「飛航次數」做比較,則飛機數量和飛航班次均少的協和號客機,失事率高得驚人。若再將這個失事率用到美國的航空業上,相當於一天發生一起嚴重的爆胎事件,並導致碎片飛進機身或引擎當中。1天1件爆胎事件!這就是協和號被禁飛的原因。
數學不好的人,數字能力就不好嗎?對數字敏感的人,成本掌控能力就一流嗎?雖然答案未必是肯定的,但想在工作上事半功倍,就必須養成對數字敏感的20個好習慣。
每每說到數字,人們下意識地就會說:「我數學最爛了!」而既然數學很爛,顯然也就不會懂得太艱深的數學公式或原理,更別說是怎麼應用了。所以,我們或許可以說,數學爛的人就無法將太高深的數學用在職場上,但有沒有另一種可能的狀況是:商場上所用到的數學,其實都不會很難,有專家說是不會超過高中數學程度;也有人說,只要會加減乘除即可。
這很容易得到驗證,因為我們很少聽到什麼經營之神是數學家,反倒經常聽到沒讀過什麼書的傑出企業人士,對於財報數字瞭若指掌。
在工作場合裡,我們會看到很多數字,但是我們不見得要計算這些數字,重點是對於數字要有一種「感覺」。感覺也許還是太過抽象,具體一點地說,就是要在心中對於數字所反映出來的真實,依據自己的專業與經驗,建立起一套評斷的標準,然後據以做出行動。
以下這20個數字力,不只是觀念,更要養成一種習慣。如果在逐一檢視之下,你發現自己已經多半具備,那恭喜你堪稱「數字達人」,但如果發現自己缺了很多項,也不要覺得自己是「數字白癡」,因為它們都不難學會。
1.體認數字的重要性 「在商業世界裡,數字非常重要。」這句話看似抽象,卻很真切。數字就像是體檢表,是行動的結果和評量的工具;數字也像是儀表板,可以指引方向和預測未來。
2.養成凡事附上數據與參考資料的習慣 數字是溝通、說服及談判的重要依據。例如,如果你想建請增加設備,但是多次呈報申請書卻都未經核可。可試著加上「增加投資設備,可達到總費用節省多少錢的結果」,讓數字為你說話,或許就能提高通過的機率。
3.在評估或分析任何情況時,都試著將其數字化 簡單明瞭的數字,十分有助於記錄、資訊傳達、比較檢討及分析等商業行為。這就像是學習做一個「重視金額」的人,凡事不以感情(感覺、印象、善惡)做判斷,而是以「金額」「數字」「比率」做為衡量的尺度。例如,如果認為舉辦宣傳活動可提升產品知名度,那就試著將「知名度」換算成「金額」。
4.將PDCA循環應用在工作上 在採取任何行動前,都要擬定計畫(Plan),然後實際執行(Do),接著再檢核(Check)結果與計畫之間的落差,做為修正行動(Action)的參考。
5.經常以矩陣圖思考問題 面臨錯綜複雜的問題時,可以矩陣圖加以展開,從中可發掘出未曾發現的問題點,然後再依據問題點的急迫性與重要性,研擬對策。
6.有時間觀念 假設A公司1小時能處理1單位的工作量,B公司則是1小時10單位,這個10倍的差異,可換算成B公司1年處理的工作量,A公司得耗時10年。時間既可以換算成金錢、效率,更速度的展現。因此,有數字力的人不會虛度光陰,也會守時、守信用。
7.有效運用資金 要發揮金錢的價值,就必須在使用金錢之前,預測效果或效益如何,使用之後更要詳細確認。在日常生活中,養成大小事情都必以「損益計算」的方式來思考。
8.養成計算「合計值」的習慣 許多人都有類似經驗,那就是錯誤的數字往往像滾雪球一般,進貨量、銷售量或庫存量的登記,有時候是一個項目出錯,就連帶一直錯下去一樣。因此,對於圖表內的數字或金額,習慣性地進行加總,方便於在做整體控管時,能夠依重要程度判定優先順序。
9.將所有目標都數據化 日產汽車(Nissan)執行長卡洛斯‧高恩(Carlos Ghosn)曾說:「無法數據化的目標,我無法執行。」有時候,組織的願景或任務,都是較為抽象的,因此要落實為具體的數字,才能執行與評量。
例如,可將「拓展人脈」這項目標,轉化為「每個月與人交換30張名片,而且日後與其中5位保持聯繫」;或是將「加強廣告活動」轉化為「向15家媒體宣傳,達到8家確實刊載」。
有時候,如果目標較為遠大,則為了讓目標具體可行,最好能將目標區分為近程、中程和長程三階段,然後再決定每一段時期要達成的目標。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「倒算力」,亦即為了達成遠程的目標,往回推算中程、近程應該做什麼,甚至近到這個月、這星期或現在就該做什麼,做為達成目標的查核點。
10.追究數字出錯的原因 數字出錯時,不是更正即可,更要探究導致錯誤的原因,並且提出預防過失再度發生的對策。
11.保留數字修正的紀錄 將錯誤的數字更正後,仍要保留原本(錯誤)的數字,一方面可供日後檢視修正過程的原委,另一方面可做為重要的檢核點,因為修正過的數字,仍有可能出錯,因此「修改紀錄」可做為審慎計算的重要提醒。
12.隨時掌握最新的數據 過時的數據不但沒有意義,甚至會造成誤導,因此一定要迅速、正確地處理資料,隨時將數字的紀錄更新成最新的資料。
13.數字是兩面刃 數字固然是溝通與說服的利器,但是若惡意扭曲,則會成為欺詐的工具。許多企業弊案就是起因自竄改財報數字,試圖欺騙視聽。
14.計算會議成本,檢視費用與成果之間的關係 英特爾(Intel)董事長安迪‧葛洛夫(Andy Grove)曾以「經理人的時薪 × 會議時數」計算會議的成本,藉以說明會議的召開必須有效率和具體成果,否則就是浪費人力與資源。換言之,與會者的位階愈高、人數愈多、時數愈常,則會議的成本就愈高。因此,若會議成本低於回收成果,就沒有開會的必要。
15.計算公司各部門的成本開銷 這是一種「磨練經營感覺」的好方法,因為無論是各行各業,以及組織內的各個部門,都要做成本控管。成本可以決定產品售價(成本+利潤=售價),而透過成本內容的分析,則有助於了解哪些項目成本過高或效率不彰。
留言列表